「鏡花水月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成語,用在「比喻虛幻不實在的事物。」如果只看這樣,你會覺得我是在上甚麼課?
從小我就喜歡國文,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,也許是受到國中老師的啟發吧,老師補充了許多詩詞歌賦,讓我們用唱的來把這些記下來,我又是國文小老師,歌喉也還不錯(老王賣瓜),所以老師每節上課前就請我帶領班上同學唱。除了詩詞歌賦,我也愛古典小說,我知道科普閱讀很多人做,也有很多人有他的一套,相對於古文,孩子們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科普文章,那古文呢?所以我也常想,有可能把這些古典文學與科學做結合嗎?
感謝新北市教育局對國中教學的支援,我們在上學年末申請了一個「教育實驗課程計畫」,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在幫助各校,看能不能設計出符合自己學校需求的彈性課程,尤其希望可以呼應到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精神,朝跨領域/主題、專題、議題探究式課程去進行設計。於是我找了校內兩位國文老師,是我的老戰友老夥伴,我把我的想法拋出來,也感謝他們這樣相信我,在只有理念想法的情況之下,就答應我一起來將想法實現。而我們又做了些什麼?
我們的課程名稱是「古典文學遇上科學」,是一門跨領域並且由國文與自然老師協同教學的課程,希望藉由不同的情境體驗(例如科學小實驗),讓孩子進行情境體驗,並增加孩子的經驗,以期強化孩子的後設認知。這學期主題就是「鏡花水月」,希望探討「真實」與「虛假」的問題。
延續上學期最後的單元「月亮代表我的心」中的月相,第一堂課我們先介紹了最喜歡月亮的唐朝詩人,「欲上青天攬明月」的李白。有這樣的傳說,李白愛月亮的程度,愛到因為要撈水中月,而淹死在水裡。之後問孩子「天上月與水中月你會想摸哪一個?」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想摸天上月,三分之一想要摸水中月。若再進一步詢問「天上月與水中月哪一個是確實可摸到的?」只有二位孩子認為水中月確實可摸到,其中有一位血管中一定流著浪漫的血液,他說「用一杯水,就可以摸到月亮了」,他想到的意境就像是唐代詩人於良史在《春山夜月》這首詩中說到的「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滿衣」。為什麼水中月易得?因為雙手捧起一些水,月亮就會照映在手心上,讓你用雙手就可以掌握月亮了呀!
然而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水中月是摸不到的,尤其是具有國中科學程度的孩子,會告訴你那是「虛像」,所以摸不到,所以天上月才是確實可摸到的。天上月真的確實可摸到嗎?因為世界上有一些國家有過成功的登月行動,所以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認為。若再請大家想想,全世界真正登上月亮的人數有多少?根據資料,目前僅有十二位成功登月者。這樣的數字,與2015年全世界人口總數約七十三億比較(資料來源:聯合國),比例是微乎其微的,這樣的少數人所說的話,憑甚麼大多數的人都相信?【延伸閱讀:誰去過月球? - PanSci 泛科學 】
因此,我們藉由三個科學小實驗,讓孩子進行「真」與「假」的體驗。第一個是光的反射原理的「壓克力板平面鏡成像」,利用光碟片盒的透明壓克力板當成鏡子,觀察放在方格紙上的十元硬幣,出現在壓克力板中的像,並問孩子「像的大小、方向與原來的硬幣有何關係?」眼睛再移到壓克力板相對於硬幣的對面,移到我們「認為」硬幣的像出現的地方,看看是否有像出現在那個位置。這個活動是希望孩子們知道物理學中「虛像」的定義,以及「鏡花」與「水月」為什麼都是虛像,也知道像到壓克力板的距離與物體到壓克力板的距離相等。經過這樣的活動,我們可以明確了解「水中月」的確真的摸不到,因為「水中月」不是出現在「水面上」,他成像在水裡的位置,就與我們跟天上的月亮距離一樣遠。但進一步思考,鏡子中的「虛像」為什麼可以用眼睛與照相機看到或拍到?照相機和眼睛都可以拍到或看到,表示有「光線」射入照相機或眼睛,也就是說照相機與眼睛的確看到「光線」,但「光線」不是來自成像位置,而是來自「物體」,再經反射面反射到眼睛中。
第二個小活動是光的折射原理的「浮起來的硬幣」,我們先把硬幣放入沒有加水的不透明杯子中,身體慢慢蹲下,直到眼睛與硬幣的視線被杯子擋住後停止。接下來由另一位同學慢慢倒水進入杯中,隨著杯中水量增加,眼睛又會重新看到硬幣。硬幣真的「浮起來」了嗎?事實上是因為硬幣從水中發出的光線,因為進入空氣中發生了折射,讓我們看見了硬幣。但我們看到的像,並不存在我們認為他應該出現的地方,這個硬幣的像同樣是虛像,只是他是因為折射造成的。以上兩個活動,希望表現「看得見的不見得存在」這樣的意義層次。
第三個小活動是全反射原理(折射原理特例)的「消失的硬幣」,我們先把硬幣用空燒杯壓住,這時我們可透過燒杯看見硬幣,但若把清水慢慢加入燒杯中,硬幣就會消失了。硬幣還是存在,但我們就是看不見它。這個活動,希望表現「看不見的不見得不存在」這個意義層次。
最後一個意義層次是「一切都是真實的,但也都是虛假的。」就像電影「楚門的世界」所展現的,楚門是個出生就被導演領養的孩子,從出生後到長大成人,讀書、畢業、結婚、工作,他的生活,就在周遭一堆隱藏式攝影機的拍攝下,同步即時傳到世界上所有的電視機中,被世界上所有的人所關注,除了楚門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實境秀,但主角並不知情,楚門就在這跟城鎮一樣大的攝影棚中長大成人。楚門這個人是真的,他所經歷的感受到的也都是真的,但是也都是導演安排好的,這樣的世界是真實?還是虛假?如果你是楚門,當你發現了你一切如常的生活都是別人安排好的,你會有怎樣的思考與行動?
我們藉由「看見」與「消失」、「真實」與「虛假」一連串的提問、文本閱讀與活動,不斷地打破孩子們原有的認知,再讓他們自己重新建構他們自己認為「真實」的定義。就像電影「駭客任務」中提到的,「如果你認為的真實就是五官的感覺,那只是大腦接收的電子訊號。」五官只是接收器(受器),接收到的「感覺」變成電子訊號經由神經傳到大腦,俗話說「眼見為真」,就是大腦接收到訊號了,所以是「真的」,但你怎麼知道,這樣的訊號是真的從眼睛進來的?還是像電影所演的,是直接輸入到大腦中的?這樣的訊號,抑或是被刻意設計與安排的?
「我思,故在。」最後當我們說出這句話時,台下的孩子一陣騷動,他們說「老師,應該是-我思,故『我』在。」我的夥伴們最後的結論是這樣說的:「因為你這麼想,這麼相信,於是它便真的存在。你的思考決定了真與假,這樣說來,真的和假的的判別,相對來說就不那麼重要了,重要的是『你是怎麼想的?你為什麼這麼想?』聖經上說:『神說,要有光,於是便有了光。』所以物體的眼見為真,根基在光,沒有光,我們便看不見。人的思考和判斷也要有『光』,這光也許是清楚、不有偏見的頭腦,還要有足夠的智識和資料、體驗做為介質。」
這樣的課程,是科學?文學?還是哲學?研究學問本來就不必要一開始就以領域去區別,古希臘的哲學家,不也都是科學家?甚至是藝術家呢!